【
仪表网 行业政策】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浙江省政府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部署要求,绍兴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绍兴市工信领域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力争全市工业企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2%、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基本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2027年,全市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先进水平。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5%、80%,新增未来工厂6家、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60个(家)。
为实现上述目标,《行动方案》将实施制造业数字赋能行动、产业链设备更新行动、优质消费品规模供给行动、优质装备供给行动四大行动。
(一)实施制造业数字赋能行动
1. 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扩面。探索推广“学样仿样”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模式,开发集成一批“小轻快准”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引导企业优化工艺流程、更新利用
数据采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
控制系统(DCS)/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等工控设备、智能检测设备、自动化传送设备、自动导向搬运机器人(AGV),推进生产单元一体化贯通,建设自动化、连续化、柔性化生产系统。提速柯桥印染、上虞电机、诸暨袜业、嵊州厨具、新昌轴承等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财政专项激励试点。2024年,新增省级财政专项激励试点区、县(市)1个。
2. 加快“人工智能+”软硬件更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智能机器人、增强现实(AR)工业相机、工业物联网关、数字孪生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在纺织印染、智能家居、智能装备行业,推动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全产业链提炼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实施工业技术软件行动,围绕现代纺织、高端装备、交通(汽车、航空航天)产业,重点突破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等研发设计类软件;围绕绿色化工、生物医药产业,重点突破APC(先进过程控制)、MES(制造执行系统)等生产控制类软件。提升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大学在绍研究机构能级,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研究和技术支撑;推进绍芯实验室、浣江实验室向省级重大创新平台迈进。依托诸暨市“智能视觉产业园”,打造人工智能(智能视觉)产业集聚区。
3. 推进集群企业改造提升。聚焦“10+2”产业集群,推动纺织、化工、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开展分行业成批量数字化改造,综合运用“两化”融合试点、企业上云、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5G全连接工厂、未来工厂,开展集成应用创新,开放先进技术和应用场景,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打造分产业链数字转型标杆企业梯队。
4. 完善数字化改造服务体系。强化“10+2”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实现“一集群一平台”,依托卧龙电驱、康立自控、中财管道自建的电机、纺织、管道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技术改造新模式,输出系统性、集成性、定制性的解决方案,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开展省级产业数字化服务商推荐培育,到2024年,累计培育省级工业企业数字化服务商25家。
5.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优化算力资源布局,分步开展新型算力中心建设,加快老旧数据中心改造提升和淘汰退出,鼓励人工智能、算力领域建设支撑性、创新性平台,构建良好的算力产业生态。深挖算力需求,赋能本地及长三角区域优势制造业、医疗、教育、文旅、交通行业以及大型科研机构高质量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深度利用算力资源,助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5G网络深度覆盖,围绕应用场景部署5G基站,满足工业园区和企业的高速率、低时延、大带宽、多场景接入需求。到2024年,累计建设5G基站2.2万座以上。
(二)实施产业链设备更新行动
1. 点上诊断摸底,加快设备更新。开展技术改造诊断。面向“10+2”产业集群规上企业,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诊断,建立服务商信息库,引导市外专业机构在绍注册落户,加强对本土行业及专业领先机构的培育和支持。以提质、拓市、增产、降本、节能、减碳、减排、减耗需求为导向,聚焦纺织、化纤、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加快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更新退出。针对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鼓励企业适应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新要求,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先进设备。梳理产业链共性和企业个性需求,提炼共性问题和应用场景,发布设备更新清单和淘汰清单。落实省千亿技术改造投资工程,每年滚动实施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500个以上。
2. 链上协同联动,推进方式转型。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生产方式转型,加快推进分产业链配套设备更新,鼓励链主企业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开展配套技术改造,支持生产端、应用端企业开展设备合作,推动大规模更新。支持打造市级智能化协同技改示范产业链,各地每年确定1—2条示范产业链。完善省市两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项目培育库,加快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仓储物流等规模化应用,提高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到2027年,新增省级未来工厂6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60家;每年实施省级生产制造方式转型升级示范项目15个以上,组织一批项目申报国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争取国家、省级重大专项支持。
3. 面上提质升级,打造特色平台。推进“链主”产业园建设,强化“链主”企业示范引领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鼓励配套企业、项目入驻园区,打造围绕链主上下游企业的配套产业园。建设越城集成电路配套产业园、精工智能制造产业园、晶盛半导体产业园、卧龙新能源产业园、斯凯孚高精密轴承产业园,完善“10+2”产业集群配套布局。鼓励各地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小微园区明确产业定位,加快基础设施更新迭代,制订企业入园标准,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入园。推动铸造、电镀、模具等工业制造基础环节的企业统一集聚入园和集中管理,做强配套、降低成本。按照“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开展对园内企业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实施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
(三)实施优质消费品规模供给行动
1. 发布优质产品目录。聚焦智能家居、智能康养和时尚纺织、厨具、珠宝、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全面开展排摸梳理,建立以旧换新优质产品重点企业清单和推荐目录,分批次发布消费品以旧换新优质产品目录。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浙江省消费品以旧换新推荐产品目录”,争创一批浙产优质产品。
2. 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大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宣贯,引导企业按照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加快安全、智能、绿色产品开发应用。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鼓励企业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加快开发服饰尚品、家居智品、黄酒精品、珠宝新品、数智潮品。引导企业瞄准历史经典文化、智能新潮体验、绿色健康生活,不断提升产品功能、丰富产品品类、扩大生产规模。2024年,力争全市消费品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
3. 开展优质产品市场拓展。组织各产业链梳理一批“绍兴好产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清单,分链条开展新一轮对接,推进“绍兴好产品”进企业、进机关、进医院、进学校、进商圈、进社区,开展汽车、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鼓励“链长”“链主”率本地优质企业,组团赴国内外开展推介活动。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商协会按要求打造特色展会。2024年,开展“十链百场”对接活动10场以上。
(四)实施优质装备供给行动
1. 加强高端装备供给和应用。加快发展面向智能制造场景的数控机床、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纺织机械、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电机装备、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零部件等智能装备,面向智慧能源场景的节能环保、储能装备、光伏装备等能源装备,支撑重点行业和领域设备大规模更新。梳理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高端装备供给清单,举办产品推介会和供需对接会,促进装备企业与改造企业精准匹配。加大工业新产品开发力度,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2024年,装备制造领域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数400项以上。
2. 推进关键装备技术攻关。围绕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亟需的关键技术和短板装备,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首台(套)提升工程。聚焦数控机床、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先进医疗装备、现代能源装备领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首台(套)工程化攻关项目和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2024年,培育认定首台(套)装备30项,实施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5项。支持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供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推动关键短板装备工程化产业化。到2027年,新培育认定首台(套)产业100项以上。
3. 推广绿色安全装备。推动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环节应用节能环保装备。到2027年,推动重点领域生产线(装置)能效全部达到基准水平,能效标杆水平产能比例超过50%。聚焦节能减碳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循环利用领域,分链条推动空压、注塑、烘干、热循环、能源管控系统节能改造,推广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支持工业屋顶光伏、绿色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及装备更新迭代。推动建材行业改造提升原料制备、窑炉控制、粉磨破碎装备技术,有色金属行业加快绿色高效环保装备更新改造。推广先进安全应急装备应用,实施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重点更新老旧反应器(釜)、精馏塔、机泵、换热器、储罐、压力容器设备,妥善化解老旧装置安全风险,推广先进清洁工艺技术和设备,提升化工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引导民爆企业实施无人化数字化工程,推进危险作业“机器换人”,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2024年,全市实施节能化改造项目260个。
4. 推动装备制造业服务转型。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鼓励“工业+贸易”“制造+服务”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完整化和价值链延伸。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提升数字服务能力,加快整体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服务环节。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建设,优化企业培育库,争创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